4月11日上午,艺术设计系2012级同学在汪凌、杨智老师带队下,结合正在授课的课程,赴广东美术馆参观学习《观》展览。
此次活动由广东美术馆和公司艺术设计系共同举办,是一次美术馆艺术品鉴赏活动和高校艺术教学合作的有益尝试。与以往的展览形式不同,此次展出的作品仅有手卷与册页,且全都存放于画案上的画匣中。参观者可如古代画家文人那样,亲手轻启卷画,与艺术家共同品茗清谈雅趣。
在美术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先进入雅室品茶,在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同时,还原了古人赏画的原始语境,使员工静下心,摆脱烦嚣城市生活的杂念,然后开始赏画过程。当进入空阔的展厅,卷轴缓缓铺开,艺术家与员工细语交流时,一场艺术家与员工的对话、公共艺术机构与高校教学的交融之旅就此展开。
在参观过程中,两位老师引导同学们欣赏作品,并借此解答了员工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开拓了员工的视觉经验,也为员工后续的设计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线索。更有同学拍下了参展的作品当做以后学习参考的宝贵资料。活动结束后,虽然天色阴沉并伴有风雨,同学们却洋溢着笑容。
中国画中的手卷与册页不仅是中国艺术的装裱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观赏通常是聚于一环境优雅之处,由作者或品评人亲自打开,与三、五观者分享,手卷张开的宽度不过两臂之间,册页则更小,与眼睛的距离不过一米左右。面对的观众是相对小众的,画面达到的目标是要拥有细节、意趣,方可慢慢读来,寻找作品中的微妙之处。而且,作品不是在同一时间进入观者的视野,因为需要等待作品一段段、一页页的打开,这一时间延续的过程饱含着某种期盼与神秘感。因此,手卷与册页摆脱了作为中国画的装裱形式的桎梏而成为创造某种情境,引导观者进入某种状态的媒介与载体。
如今,手卷与册页在今天的博物馆、美术馆里被悬于墙上或置于展柜之中,这样展出所建构的观看方式是否在空间与时间上改变了作品原本的状态?或使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否因此而有所缺失?我们甚至要问手卷与册页被观赏的过程与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化、效率化,知识的快速“生产”是否有着天生的矛盾?为了回应这样的疑问,策展人吴洪亮策划了实验性的项目展《观》,来探讨中国艺术特有的欣赏方式与美术馆矛盾关系的活动。利用美术馆空间以中国的传统方式将手卷、册页展开,以雅集的状态,由作者或品评人亲自展开作品与观者分享。
展览的主题定为“观”是有多个指向、多重思考的。观,在中文里首先是看,其次是指景象或样子,还可解释为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在这三个含意里既有对客观世界本身的表述,也有从主观角度关照客观世界的状态,更可理解为主观对外界所存在的景观、现象所表达的态度与形成的思想观念。此展借由这个具有开放意味的“观”字,来突显“观看方式”重要性。
(与此同时,在艺术家的讲解下,同学们学习到中国画的欣赏方式和正确步骤)
品茶老师和员工们品茶交流,在如此优雅的环境下品味艺术不禁乐在其中